更何况,圣上在这次妖道之乱之后补偿的爵位也有好几个,恩赐的爵位也不少,越瑞侯只是爵位高了点而已,不过圣上好歹还有点理智,虽然认为有了国号的爵位不能太低了,但是给这位封的只是三等侯,倒也不算出格。
观源的封侯旨意传到荣国府的时候,贾代善和郑氏整个人都是晕乎乎的。这就成侯爷了?!那荣国府,不就是一门双侯了?!
第98章 定储
弘承二十年元月。
自年岁渐大之后,弘承帝已经不怎么动笔写赐给大臣、宗室的福字了。
便是原先年轻力壮的时候,很多时候,他也是让太子代笔的。
如今虽然皇子们都已经长大了,但是圣上并不准备将这种工作交给他们。
在外界看来,若是他看重谁,指不定就是他想让谁继位的信号。
早些年,圣上也露出过想要立太孙的口风——当然了,只是在心腹面前——不过那时候两位皇孙的年纪和年长的皇子们比起来都还小,若是圣上出了什么不测……还是莫立幼主的好。
如今大皇孙顾天屿已经十七岁了,圣上琢磨着,等到他娶了正妃,便封他为皇太孙。
既然圣上心里早早就已经确定了储君的人选,那自然会在其他方面表现出来。
朝中的大臣名望高的不是没有,只是都比不上原先给太子当老师的那一批——至于给太子当老师的几位老大人,要么就是致仕了,要么干脆就已经病逝了——便是能比得上呢,储位未定的时候,弄出这么些个事来,储位没定也跟定了差不多。
最后圣上想出了一个主意。
他将太子的长子顾天屿封为了琅琊王,次子顾天垕封为了临淄王。
皇子们很嫉妒,但也没有反对。
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被封为藩王,就代表着太子的这两个儿子退出了储位的竞争。
↑真是偏心呢,圣上。
既然已经封了藩王,圣上立储的时候也不会再把这个王位空出来。
要知道,太祖皇帝可是明言规定了,只能有四十五个藩王位啊!
将藩王位封给自己的儿子、孙子,当然比封给自己的兄弟或者以后的皇帝的子孙好,要知道,不是藩王,普通的王爷以后还是得让子孙降爵承袭的,最后成了闲散宗室的,潦倒落魄的,可不少呢!
当然了,封了藩王,还有一个好处是现成的,就是年幼的藩王是有王太傅的。
圣上最后给两个孙子挑选的太傅人选既在意料之外,又在情理之中。
那个人就是越瑞侯贾代攸。
越瑞侯和废太子义忠亲王有交情,又得圣上看重,虽然他的年纪小,但却是五元首,给两位王爷当太傅实在是绰绰有余。
虽然是王太傅,但是除了给两位王爷授课之外,越瑞侯还得完成他的本职工作。
他原先是吏部的考功司员外郎,因授了藩王太傅的职,在改任的时候,外放成了河南道的沂州刺史。
沂州便是古时琅琊郡所在地,而临淄所在地的齐州就在沂州附近,圣上这么安排,也算费尽了心思。
六部之中,吏部因主管官吏升迁,所以名义上虽然是主管礼仪的礼部是六部之首,实际上,吏部才是六部之中最重要的那一个。
吏部只有文选、验封、稽勋、考功四个司,而其余各部,少则五六个,多则十几个司,所以即使是官职,吏部的也比其他部的要高。
譬如员外郎一职,吏部的便是正五品,与其他部各司的郎中平级,而其他司的员外郎,高的是从五品,低的只有正六品,与吏部的根本没法比。
如今观源外放,便是品级升了,在别人看来也是得不偿失,所以圣上封了他正四品的沂州刺史,虽然升了两级,也没人反对。
藩王受封之后,等到王府建成便要就国,弘承帝也不拖延,反正河南道离京城所在的京畿道很近,每年元月、中秋、冬至之前他提前召回孙子,也没人能反对,就藩还能让他们避开宫中的乱事。
琅琊王顾天屿的王府离越瑞侯的刺史府很近,这也是为了便于教导。
虽然藩王不能私相授受,但是临淄王顾天垕的太傅和琅琊王的是同一个人,那么临淄王自然能时常待在沂州而不回他在齐州的王府。
自从弘承十一年外放至今,观源已任了四年的沂州刺史和四年的齐州刺史,十九年的年末才被调回京城述职,应当是要升官了。
观源的越瑞侯府与宁荣两府隔了两条街的距离,并不算远。
荣国府里,老太太郑氏如今依旧健朗,还因为抱上了曾孙子而高兴得不得了。
贾赦在弘承十年定了亲,女方是吏部尚书张肃的老来女,比贾赦小了足有三岁,因此定了亲之后,弘承十三年他们才成的亲。
弘承十五年,贾赦的妻子便生下了荣国府的嫡长孙贾瑚。
弘承十七年,才新婚年许的贾政之妻王氏生下了贾珠。
史氏本来想将孙子抱到自己那里养,但是老太太并不同意,郑氏希望自己能养孙子,却并不希望让儿媳妇养,双重标准得光明正大。
贾代善对母亲和妻子之间的事情虽然知道,但是并不想插手。
许是因为弟弟的关系,或是圣上看到了他的能力,圣上愈发看重他,倚为心腹。
他如今作了金吾卫的统领,和隔壁宁国府的堂兄贾代化一同掌管了京中的兵力,自然是要报效圣上,对贾府平静的表面下那一点点的暗流,自然不放在心